logo内页

顶部连接

  • English

【南湖晚报】一位大学生志愿者的援鄂73天—— 不惧不退,无悔青春 我院传递“逆行者”榜样力量,点亮向善之心和青春使命

发布人:资讯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05-18 11:33:56点击数量:

消息来源:《南湖晚报》2020年5月18日第4-5版

N晚报记者  鲍嘉  黄烨  通讯员  赵远远  图片由我院提供

 

1

 

短发,皮肤黝黑,身着一件深灰色的立领外套,聚光灯下的李林澎,落落大方,言语间有着超出20岁的沉稳。

5月15日,澳门太阳集团城学术报告厅,在专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李林澎面对台下200多名师生和收看直播的广大同学,讲述了自己的抗疫故事。

“面对疫情,不惧是青春模样,不退则彰显青年担当,我们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危急时刻,这位大三学生做出了逆行选择。

大年初三,李林澎毅然背上行囊,驰援武汉。在武汉的73天里,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他全力以赴,协助开展防疫物资接收和运输保障工作;他心怀群众,为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等提供无私援助。

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曾经,他如一道微光,融入到了全民抗疫的强大光束之中;如今,他的事迹如一盏明灯,点亮广大青年学子的向善之心和青春使命。  

 

2

 

  逆行的选择

  行动便是最好的答案——到武汉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3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李林澎准备过一个“励志型”寒假:白天打工,晚上学习——一份寒假工,挣三四千元,能给父母减轻不少负担。

李林澎早早联系好了打工单位,那是他打暑假工的“老东家”。当时,这个认真负责的小伙子就给“老东家”留下了好印象。

猝不及防,李林澎刚回到台州玉环老家,新冠肺炎疫情就席卷全国。大街小巷,人们戴起了口罩;网络上,疫情信息喷涌而来。

当时,武汉医疗物资严重缺乏,网上一片求助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民战“疫”打响。

小善凝聚成大爱,逆行筑起屏障。医护人员签下一份份援鄂请战书,爱心车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饭店老板每天为医院送盒饭……每当看到这类新闻,李林澎就更加坚定了奔赴抗疫一线的信念。

一天晚上,他看到一条武汉招募医护专业人士的微博,下面跟着一条留言:“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是我也想为武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盯着留言看了许久,过往的一幕幕在脑海中流转。

2008年,汶川大地震,李林澎上小学四年级,每当在电视中看到人民子弟兵用双手扒拉砖石救人、全国各地人民踊跃捐款的场景,他都感动不已。后来,学校组织捐款,他毫不犹豫地捐出攒了许久的零花钱。

去年暑假,利奇马台风来袭,台州受灾严重,他家老房子的屋顶被狂风掀翻,爱心人士纷纷向家乡伸出援手。

“大灾大难之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作为?”当想法盘旋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行动便是最好的答案——李林澎决定到武汉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时,武汉已经封城。偶然间,李林澎在微博上看到当地一位志愿者年初三要运送一批口罩去武汉,于是他立即与这位志愿者取得联系,对方答应了他的搭车请求。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谎称打工单位要他提前上班。

大年初三,天蒙蒙亮,寒风呼啸,街上空无一人。李林澎背着双肩包,搭上前往武汉的顺风车。一路上,每当遇到卡点询问,他总是笑着说:“我来出一份力。”

当天傍晚,李林澎抵达武汉,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之后的战“疫”岁月中,他将始终和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站在一起。

“你真的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安危吗?”如今,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林澎双手交错着抓紧后又放松,“一开始没多想,后来没空想,每天就想着完成手上的工作,帮助更多的人。”

  

4

 

  帮助更多的人

  “哪里最缺人手,我就去哪里,再苦再累都没事”  

助人为乐——这句朴素言语的背后,浓缩着最宝贵的人性善念和为民初心。

大一刚入学时,李林澎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一字一句中,他着墨最多的是对“助人”的期待和许诺。

在学校,李林澎是副班长,也是互联网学院学生党建负责人。在学校结对的常秀社区,每到周末,都能看到他带领入党积极分子来做志愿者,给社区里的孩子辅导功课,3年来从未间断。

在疫情面前,李林澎同样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同学们:“入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或仪式,而是要时刻胸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初到武汉,对于李林澎而言,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这些曾经向往的城市地标已经不太重要,他要迅速找到自己的服务岗位。

武汉的街头,冷冷清清,公共交通已经停运,几乎看不到行人,偶尔有警车、救护车开过。李林澎从网上搜到武汉首批7家定点医院,跟着手机导航,他挨个去询问是否需要志愿者。由于没有医学经验,他一次次被婉拒,然后走向下一个目标,累了就在医院里歇一歇。

医院里最多的是老人,他们行动缓慢,但遵守秩序。有的老人自己带着椅子安静地坐着排队,队伍动一下,便拿着椅子往前移一步。

“看到这些老人,我就想到家里的爷爷奶奶。”李林澎说,他是两位老人带大的,和老人们感情深厚,“当时很懊恼,我要是有点医学技能就好了,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最后,李林澎来到了武汉市红十字会,接待他的是物资组负责人萧萧。当得知李林澎不远千里刚从浙江赶来武汉时,她十分吃惊:“有没有住的地方?晚饭吃了没有?想到哪个组工作……”一个接一个问题,让李林澎感受到了温暖和被需要。

“哪里最缺人手,我就去哪里,再苦再累都没事!”李林澎激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于是,他穿上有武汉市红十字会字样的白马甲,当天就加入到物资组,开始参与防疫物资的接收、转运以及统计工作。

 

5

 

  当志愿者的日子

  “在当时的武汉,每个人都觉得死神可能就在不远的地方”

真正上岗之后,李林澎发现,物资组的工作还真不轻松。

李林澎的值守时间是从凌晨12点到次日早上8点半。每天,大量的援助物资从全国各地运来,往往接收完一车物资,靠着椅子刚坐下,汽车鸣笛声又响起,他和搭档经常打趣说:“车子还有20秒到达战场。”

援助物资的搬运主要靠人力流水作业,最累的莫过于双手。每天,不停地卸货、清点、搬运、入库,没几天,李林澎的双手就磨出了茧子。

每一个夜晚,枯燥而劳累,没有车辆到达的间隙,志愿者们会聊聊天。100多位志愿者中,大部分来自武汉本地,有十几位和李林澎一样,从全国各地赶来。

本地志愿者会和他们讲武汉以前的样子:落英缤纷的武汉大学,车流不息的武汉长江大桥,小吃满盈的户部巷,灯火通明的江滩公园……“等武汉‘病好了’,带你们去走走。”志同道合的朋友,让疲惫的生活多了许多亮色。

有一天,微信群里传来消息,团队里一位志愿者的奶奶患新冠肺炎去世了。隔离期满后,这位志愿者又回到了团队,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在当时的武汉,每个人都觉得死神可能就在不远的地方。”

在这个陌生冷清的城市,温暖同样如影随行。

按照流程,接收物资后,需要电话询问捐赠者是否定向捐赠。每当电话接通,捐赠者温暖的话语都会感染李林澎,“这当中不少是浙江人,让我特别自豪。”

有时,他需随车进行物资转运工作,将援助物资送到定点医院或社区,同样会被所见所闻感动,“有的医院输液架没有了,医护人员就站着,充当输液架。”

2月8日,元宵节,也是李林澎的生日,其他志愿者送来汤圆,那天晚上,大家一起煮汤圆,说着祝福的话,“那天的汤圆特别好吃,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知道他的真实去处后,母亲打来了电话,“你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千万注意安全,我们支持你。”

我院领导与老师得知李林澎驰援武汉后,每天与他保持联系,充当后援团。就连房东得知他是志愿者后,也连连对他说:“辛苦了,孩子!谢谢你!”一声“孩子”,让李林澎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与武汉人民同在

  “我不后悔来到了这里,在这里,我悲伤过,犹疑过,最后更为坚定”

有一段时间,武汉市红十字会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其间,有好几位志愿者承受不住压力,陆续离开。李林澎也一度犹疑不决,但很快就打消了念头。

“作为有知识文化的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自己的主张。”李林澎说,“希望大家能从网络上抬起头,多出来走走、看看,那时你会发现,网络上一些冰冷的文字,远不及现实来得震撼人心,让人成长,给人力量。你会发现,你的脚步所至,才是事实。”

在武汉市红十字会从事志愿服务之余,李林澎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关注网上的求助信息。有一次,李林澎看到一个求助信息:因为小区封闭管理,一位独居老人药吃完了,没办法补给。李林澎立即联系了老人,在转运物资的路上特地为老人买了药。

隔着小区的铁栅栏,李林澎将药送给了这位60多岁的婆婆,老人连声道谢,当她得知李林澎是从浙江赶来做志愿者后,更是激动地说:“谢谢你,能够在这个时候帮助我们。”

众志成城之下,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武汉慢慢恢复生机。4月4日,全国默哀日,李林澎那天一早就出门了,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就是希望此时此刻能和武汉人民同在。他沿着街道走着,感觉身边的人越走越多了,虽然大家戴着口罩,没有交流,但是偶尔眼神相对,尽是温柔。

人们自发地汇聚到一个街心广场。上午10点一到,城市再一次静止,警报声响起,国旗也慢慢降下半旗。有人沉默不语,也有人泣不成声,来到武汉后的一幕幕在李林澎脑海中闪过。

“我不后悔来到了这里,在这里,我悲伤过,犹疑过,最后更为坚定;在这里,人们不曾绝望、心存善念、互相帮助;在这里,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短短几十天的成长或许会抵过未来几年。”

4月8日,李林澎启程回到浙江。

4月29日,通过视频连线会议,他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通过这些年来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如今,他向老师表达想要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句话并不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我们大家的行动准则。面对疫情,不惧是青春模样,不退则彰显青年担当,我们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在学术报告厅,李林澎的青春宣言久久回荡。

 

  □短评

善者为勇,榜样如灯

从现场到线上,这场名为“愿做一道逆行的微光”先进事迹报告会共收获了3.5万人次的浏览量,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青春榜样。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青年总是披坚执锐、冲锋在前。

疫情大考,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检阅场。特殊时期,青年更当有为。

在武汉的73天里,李林澎用一颗炽热的心,用志愿的微光照亮困境中的人们,为我们呈现的就是新时代年轻学子的硬核担当。

善者为勇,一路逆行,折射出的是“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尽心竭力,服务为民,更是对红船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事迹报告会后,澳门太阳集团城党委书记方俊良由衷感慨:“一位位学子的奋勇向前,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展现出嘉职学子的青春‘蝶变’。面对这些青春的面庞,我很感动,同时也很骄傲!同学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

为引导全校青年学生树立“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青春担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教诲,为打造“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凝聚磅礴的青春力量,澳门太阳集团城党委作出了在全校开展向李林澎同学学习的决定,学习他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真情奉献的意志品质,同心抗疫、爱国力行的家国情怀。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确,青年最富有朝气,青春最富有梦想,在这样的美好年华,正当树立正确榜样,为未来发展锚定正确方向。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榜样。在这场大国抗疫中,涌现出无数光辉形象,青年学子当见贤思齐、认清榜样,树立舍身忘我的家国情怀,不负青春,不负祖国。

待疫情过后,所有的晦暗都将留给过往,就像每个人的青春都曾有无助和迷惘,但迈过坎坷便是坦途。

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愿我们每一位青年学子,都能在年轻的战场上,用奋斗书写下属于自己的光荣印记。路在脚下,梦不遥远。

  

师生感言——

金明利(澳门太阳集团城互联网学院团总支书记)

当看到李林澎同学去武汉做志愿者的消息,我感到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非常有主见、有规划,而且敢想敢做。作为副班长,他把班级事务管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党建负责人,他在自己积极向上的同时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实践。多年的积累,才会造就他这一次的逆行。他是学校里一名普通的学生,通过他的事迹,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所感动、有所顿悟,挥洒自己的青春力量。  

张倚寒(澳门太阳集团城物联网专业181班学生)

李林澎是我们的班助,从我们进入学校的第一天,他就指导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两年来,我们亦师亦友,他总是耐心地帮我解惑答疑,指引我更好地融入社会。他还带着我们一起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我们的精神涵养。  

曹红霞(澳门太阳集团城物联网专业181班学生)

这场彪炳史册、恢宏壮烈的抗疫阻击战,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人礼”,必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赴后继、为国奉献的“里程碑”。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李林澎同学这种处变不惊、低调踏实、舍己为人的抗疫精神,同时自己也要利用好这个机会,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勤学奋斗、增长才干,提升自我,积蓄力量,用行动肩负责任,来回应时代的挑战,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汪开(澳门太阳集团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82班学生)

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就经常跟着李林澎参加志愿活动,我们轮番去学校结对的常秀社区,每一次李林澎都要带队前往。平时的一点一滴,就让我学习到了不少,他驰援武汉的经历更加鼓舞了我们。如今我也是一名预备党员,以后如果遇到需要青年力量的时候,我也会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精神深埋心底,向李林澎学习,勇敢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