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南湖晚报》2020年11月21日第4-5版
N晚报记者 鲍嘉 通讯员 赵远远 图片由澳门太阳集团城提供
沐浴着新中国的晨光,肩负着为时代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澳门太阳集团城已经跨越了70年的历史时空。
时间记录着前行者奋斗的脚步。从嘉兴农校、嘉兴丝校两校联合办学,升格为澳门太阳集团城,从嘉兴欣禾职教集团的成立到我院和嘉兴电大两校汇流,我院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始终不曾停歇。
今日嘉职,已成为占地1180亩,拥有3个校区9个全日制二级学院,35个全日制招生专业和方向,616名教职工、11000余名全日制在校生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今年,我院教育版图再次扩大,海盐学院开工建设,海盐学院校区占地270亩,招生规模4000人。
七十载岁月积淀,七十载薪火传承。高质量发展永不止步,芳华七十正青春。
去年,新党委班子履职以来,我院创造了全国高职发展的“嘉速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引下,我院志存高远、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向着“双高”建设目标阔步前进,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
弦歌不辍,谱写伟大时代新篇章
从“二、三、一”到“三、二、一”,嘉兴一、二、三产业喊着口令一路正步走,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院的办学之路和时代发展不断转轨合辙。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嘉兴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聚力打造高能级平台,实施新制造“555”行动计划。我院如何因时而动、因势利导,在服务地方产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对此,澳门太阳集团城党委认为:我院姓“嘉”名“职”,学院的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服务嘉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己任,谋划发展蓝图。
“无论高端产业还是产业高端发展,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着迫切需求,这正是我院的使命所在。”方俊良表示。
谋定而动。我院按照“以产业群确定专业群,以专业群建二级学院”的原则,推进八大专业群建设,新设航空与轨道学院,重组并优化互联网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时尚设计学院、现代商贸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现代农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7个二级学院。同时,加大对重点专业群的资源配置和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打造互联网、智能制造、时尚设计、现代农业等4个专业群,力争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领先的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其中,新建航空与轨道学院是我院为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嘉兴首位战略,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补齐嘉兴高职教育短板的关键一招。其建设动因正是源于嘉兴建设长三角航空联运中心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更是为了顺应嘉兴港区航空航天产业园、秀洲国家高新区航空产业园、平湖中意直升机生产项目、嘉善无人机项目对航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为了给学院寻找“最佳拍档”,提高产教融合的精准率,去年以来,方俊良带队,在全市开展广泛调研,走进企业院所,力求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寻求更大合作空间,在紧锣密鼓中,合作一项项达成。
今年5月,我院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3家科研院所以及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雅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平湖分公司、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3家龙头骨干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9月,我院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31家龙头骨干企业、名院大所签订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校企战略合作与产业学院共建,3个产教融合项目揭牌。
签约之后,我院和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名院大所随即开展深入对接和全面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不断创新模式、完善机制,着力打造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据统计,在不断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过程中,我院和企业共同建设嘉兴智慧产业创新园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阿里巴巴速卖通数字贸易学院、无人机应用工程师学院、中德双元制人才实训中心、海宁时尚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等一大批产教融合平台;共建嘉兴市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嘉兴市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嘉兴市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178项,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65项,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4.3亿元。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留嘉率”在2020年提升至50.25%。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方俊良表示,在迎来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将再次起航,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红船旁高职名校,为加快建设“五彩嘉兴”、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的最精彩板块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70载薪火相传,70载砥砺奋进
金秋过后,洗净铅华。我院迎来了自己的70岁华诞。
70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但在我院70年的发展单元里,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计划到市场的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从单一到综合的专业结构调整,从中职到高职的教育模式变革和办学层次提升,从数百到过万的人才培养规模,我院深深铭刻了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的时代烙印。
回望来时路,矢志从未变。1950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嘉兴农校在南堰镇建校,襁褓起步,创业艰辛,融入新中国建设的火热年代。
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嘉兴丝绸工业学校创建,为行业订单培养了大量丝绸、服装方面的专业人才。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办学层次迫在眉睫。
拨开岁月的尘封,把时间定格在1998年。
1998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嘉兴农校和嘉兴丝绸工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进一步升格为高职院校打下了基础。1999年下半年,省政府同意筹建澳门太阳集团城。2002年1月,省政府批准建立澳门太阳集团城,嘉兴职业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市委、市政府决定易地兴建澳门太阳集团城,占地809亩、投资4亿多元的新校区于2002年动工兴建,2005年整体搬迁,一座校舍崭新、风景美丽、功能设施齐全的现代化高职院校耸立在嘉禾大地上,成为服务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集团化办学,彰显职业教育特色。2010年初,我院携手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成立了嘉兴欣禾职教集团。10年间,集团成员单位从成立之初的87家增加到目前的245家,其中院校22家,行业协会及园区管委会25家,科研院所2家,龙头骨干企业196家。“集群对接、合作发展”的集团化办学“嘉兴模式”被誉为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
作为嘉兴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我院全面推进“卓越工匠”培养工程,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1+X”证书制度,开展创新创业型拔尖人才和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强校,师资为先。为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我院实施了“双师双能”名师工程,选树一批大师名师,广泛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名师名匠相辅相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自今年启动制定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来,学院党委班子、教务部门、各二级学院、教研室自上而下,开展了多轮方案修订与专题论证。
不久前,喜讯传来。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150家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中,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光荣上榜,而此次我省仅有7家职业教育集团入围。
初心不改,思想铸魂筑牢育人根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代代“嘉职人”秉承“厚德、真知、强能”校训,将立德树人的骄人业绩浓墨重彩地镌刻在嘉兴职业教育的光荣史册上。
今年10月22日,在我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暨迎新晚会上,学院党委书记方俊良以“红船精神映初心,抗疫精神激奋进”为题,给新生带来了开学第一堂思政大课,拉开了同学们大学生活的序幕。
自去年9月履新之后,方俊良便开始以“开学第一堂思政课”的形式,精心备课,亲自登台,为学生补足精神之“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为一所红船旁的高职院校,我院始终把思想政治铸魂工程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红船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创新红色教育活动新业态,努力探索出“三化融合、两课协同、理实一体”的独具嘉兴特色的红色教育新模式,提出了“教学体系本土化、课堂教学载体化、实践教学项目化,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理论和实践达成一体、知行并进”的思政教学路径,探索出富有浓厚校本特色的红船精神铸魂育人新模式。
今年6月,嘉兴市红船精神教育实践中心在我院揭牌,进一步推动红船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践、进学生头脑,把红船精神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进一步擦亮红船精神教育品牌和城市名片。
此外,我院结合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不断完善“劳动思政”整体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各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劳动教育内容,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技能培训,每门课程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标准,同时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开展专业劳动实践。比如,现代农业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构建劳动思想理论、劳动教育课程、劳动育人文化和劳动实践实训等“四位一体”的劳动思政课程体系,将劳动元素融入政教课、专业课、职业课和实训课当中,通过制定分层机制,让不同年级段的大学生都收到“量身定制”的劳动套餐。
今年10月,我院高标准、高质量启动了“四史”专题教育活动。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授博士、团员青年、妇女组织在“四史”专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展示红船旁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履行好“四史”宣讲职责,澳门太阳集团城党委在成立“四史”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同时,专门组建了“党员干部宣讲团”“教授博士宣讲团”“团员青年宣讲团”“红船巾帼宣讲团”四支宣讲队伍。
方俊良表示,嘉兴是红船起航地,浙江“三个地”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作为红船旁的高职院校,我们要用活嘉兴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船故事,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引导师生把‘四史’学进去、讲出来、用起来,做到不忘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砥砺奋进,勇担重任与时代同行
回首我院的发展脉络,顶层设计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诉求的节点之上。在一次次行动中,我院勇于担当的底色越来越浓厚。
高职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我院作为红船旁的高职院校,应以时不我待的时代紧迫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坚决担负起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重大任务。”方俊良表示。
中国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研发推广实用技术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类型,近年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坚持精准扶贫,在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结对扶贫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扶贫先扶智。多年来,我院积极开展帮困扶贫工作,通过选派专业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技术专家等相关人员,采取赴结对地区挂职、培训、讲座等形式,分别援助了新疆阿克苏、阿拉尔,四川宜宾、黑水等地,援助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改革建设,帮助当地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脱贫攻坚之年,我院全面开展“红船领航扶贫”工程,以“一院”帮扶“一县”的工作机制,精准对接帮扶西部对口县。构建了现代农业学院对接云南省泸水市、现代商贸学院对接青海省都兰县、文化与旅游学院对接四川省黑水县、互联网学院对接四川省九寨沟县、智能制造学院对接四川省若尔盖县、时尚设计学院对接四川省屏山县的帮扶体系,推进“结对帮扶”“教育帮扶”“科技帮扶”“消费帮扶”,围绕乡村振兴、智慧旅游升级、农业数字转型升级等具体项目,建立职业教育助力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整体发力,为项目精准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具体实施上,学校以“派出去”路径,遴选优秀技术骨干赴青海省都兰县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为受援地的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以“引进来”路径,主动对接当地创业致富带头人、基层干部到本地开展学习交流、考察参观,进一步提升其思想理念,拓宽其知识视野,提升其技能水平;以“互联网+”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平台,共享培训资源,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线上营销,以电商引领对口地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已选派扶贫专家服务团队6支,共41人次。
在本次抗疫斗争中,在学院党委的号召和广泛动员下,全校师生义无反顾地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通过不同方式为疫情防控大局注入青春力量。
近年来,学校积极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大力开展本乡本土农民大学生培养、现代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连续12年培养农民大学生1099人,已成为区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主阵地。
“数”读我院
武书连2020中国高职高专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位列全国1420所高职学校第21位。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教职工616人,其中专任教师440人,硕博士学位37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79人,“双师型”教师348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151”人才和专业带头人23人。
拥有35个全日制招生专业和方向,学校拥有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优势特色专业10个。
在“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2项,参加“移动互联技术应用”等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38项、省部级250多项。
建成34个产教融合平台,与57家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5年来,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4600人。
5年来,专业教师累计承担各类课题749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5项,公开发表论文2124篇,其中SCI、EI等检索论文89篇;获得授权专利451项(发明专利98项),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99项。
5年来,学校共完成横向项目180多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86项。
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13项(发明专利36项),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全国高校前列。
连续12年培养农民大学生1099人,年职业培训30000余人次,技能鉴定9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