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南湖晚报》2021年1月14日第3版
N晚报记者 鲍嘉 通讯员 赵远远
当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昨天下午,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我院揭牌成立,这也是嘉兴市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研习传承为宗旨的教学科研机构。
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揭牌
嘉兴市非遗学院是由嘉兴市文广旅局和我院联合组建的,作为一个非遗传承创新发展平台,该学院旨在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与高等院校各自的优势,推动全市非遗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加快嘉兴市非遗传承创新发展步伐,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
据了解,市文广旅局和我院将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市文广旅局的政策资源和我院的教学实践平台,通过非遗学院,在课程建设、研培研训、数字化建设、非遗知识普及等方面大力开展合作,力争将非遗学院打造成嘉兴非遗研究培训基地、传承传播基地、创造转化基地、创新发展基地。
我院院长赵云表示,非遗学院的成立是深入推进职业院校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将进一步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普及、弘扬和振兴,打造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平台。
据介绍,近年来我院在文化和旅游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成立了嘉兴市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培养了一批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有多位专业教师成为嘉兴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
赵云表示,学校党委将大力支持非遗学院各项工作,依托学院师资力量和非遗学院特聘专家队伍、嘉兴市非遗保护专家团队和大师工作室等力量开设非遗相关课程,举办非遗主题讲座、主题论坛、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等,建设非遗传承传播基地;搭建非遗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平台,建设非遗创造转化基地;开展非遗课程与课程标准开发,以及非遗创新发展和实践应用,形成创新示范效应。
2020年脱贫攻坚年,我院受国家人力与资源保障部和嘉兴市委委托,开启了红船领航扶贫工作征程。当天的成立仪式上,我院联合非遗学院向四川省黑水县捐赠文化与旅游学院师生联合创作的文创产品,用于黑水非遗项目藏香的提升和推广。
嘉兴首次发布非遗白皮书
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嘉兴实施“基础、传播、融合、振兴、数字、研究、人才”七大工程,形成了《嘉兴非遗大观》等一批研究成果,出台了《嘉兴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组建了近百人的专家服务团队,建成非遗客厅、非遗体验点、非遗教学基地等一大批非遗传承传习场所。
昨天的会议上发布了《2020年嘉兴市非遗白皮书》,该白皮书是我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组建科研团队力量、依托项目课题的形式完成的,这也是嘉兴市首次发布非遗白皮书。我院文化与旅游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唐慧华副教授从创新传承、融合发展、精品打造、工艺振兴等方面回顾了2020年嘉兴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市拥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海宁皮影戏2项人类非遗项目,嘉兴灶头画等1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海盐腔等70项省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等293项市级非遗项目,还有近千项县级非遗项目,形成了完善的五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非遗主题小镇7个、民俗文化村5个,推出“跟着非遗游嘉兴”主题游线路9条。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在市文广旅局局长张硕看来,推进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高校具备担当重任的能力和条件。一方面,非遗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发展特色办学,促进平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参与非遗传承保护,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校地联合的新模式,更好地融入地方发展,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谈到非遗学院成立的意义,张硕坦言,面对非遗发展的短板弱项,将发挥好非遗学院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我院技术型、应用型办学定位,依托文旅人才培养的成果和优势,聚焦社会力量,推动落实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专家进课堂等务实举措,探索构建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地合作共同体”。此外,将利用非遗学院的平台优势,组织研培研训,唤醒传承意识,加快推进非遗的校园大众化普及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