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内页

顶部连接

  • English

【南湖晚报】扩大“朋友圈” 组装乡村人才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关键是人才 长三角专家齐聚禾城,共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人:资讯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11-01 16:17:17点击数量:

消息来源:《南湖晚报》202111107

记者:王国伟 通讯员:付梦婕 陈 戌


微信图片_20211101161217


随着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农”发展的战略机遇前所未有,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乡村振兴,核心是产业,关键是人才。如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抓好人才这个“关键”?

103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嘉兴举行,来自上海、苏州、嘉兴三地的科研院所、高职院校、龙头企业、美丽乡村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农业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让农业插上科技创新的“金翅膀”,让农民挑上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更高水平地推进乡村振兴。


成立联盟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论坛上成立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旨在搭建区域协同培养乡村人才的平台。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苏州市农业科学院等12家单位成为联盟的理事单位,加入联盟的还有25家涉农企业和美丽乡村成员单位,澳门太阳集团城作为发起者之一,与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为理事会长单位。

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发挥成员单位各自优势,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国家乡村振兴、长三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迈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汲取澎湃动能,实现地方经济和国家战略的同步推进;我们要扛起人才振兴使命,实现量足质优到增值赋能的蝶变跃升。”澳门太阳集团城党委书记方俊良在论坛上阐述了学校在助力嘉兴城乡融合发展、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方面的使命担当。

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省“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作为红船旁的高职院校,我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系列教学成果受到高度认可。今年57日,学校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在这一进程中,我院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打造了包括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在内的十大专业群,累计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要振兴,培养是关键。方俊良表示,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大学生学历提升工程”,形成了“政府买单、量身定做、联合培养”的农民大学生培养机制,连续13年招收农民大学生1000余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技能提升工程”,形成“全市统筹、市县联动、学校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各类涉农培训;实施“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工程”,以乡村治理实际需求为导向,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式”招录,培养了一大批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高素质乡村干部,全面擦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这块“金字招牌”。

“下一步,学校将聚焦‘扩中提低’,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高地,充分发挥‘一校两院’的平台优势。”方俊良介绍,学校将深度依托“9+1”的二级学院和十大重点专业群,打造嘉兴市红船精神教育实践中心特色培训载体,面向全国推出“红船精神”“乡村振兴”“数字赋能”“共同富裕”四大特色培训品牌。


头脑风暴

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当天下午,澳门太阳集团城党委副书记、院长赵云主持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专题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单位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这一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旅游职业教育、科研创新助力、协同育人……大家从自身优势出发,分享了经验和做法。澳门太阳集团城党委委员、副院长张红宇分享了学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亮点做法和成效。

据介绍,我院在2019年成立嘉兴乡村振兴学院,与嘉兴农民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重点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学校坚守农业职业教育主阵地,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实施“一村一品一项”工程,组建博士服务团,开展东西协作,促进共同富裕,助推乡村振兴。

三轮驱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学校依托农业农村部(浙江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农技干部培训,依托嘉兴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一懂两爱”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依托嘉兴农民学院开展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

数字赋能,服务乡村生态振兴。学校利用“互联网+专业群”优势,牵头开发了以服务村民、农企、村委为主要目标的“乡村云治理平台”,以数字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目前,该平台已完成系统一期建设,为基层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有效的治理工具。

一村一品,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学校围绕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探索文旅跨界融合,促进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乡村特色旅游品牌。

紧贴需求,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学校联合行业协会,组建“政行企校研”技术技能服务团队,开展政策宣传、科技下乡、技术咨询、现场服务等活动。

东西协作,助推实现共同富裕。学校结对云南泸水、青海都兰、四川黑水等6县,集聚学科带头人、党员的力量,跨专业、跨学院组建种植养殖、乡村规划、电商直播等六大专业技术团队,有效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脱贫,推进东西部协同发展。


发布倡议书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这么干

当天还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倡议书》,从五个方面阐释了联盟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的方向和举措。

弘扬红船精神,加强党建引领,紧跟乡村人才振兴“指挥棒”。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紧抓“一体化”和“人才振兴”两个关键词,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特点,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强化区域联动措施,健全长三角区域联合培养乡村人才工作机制,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探索联动机制,成立合作联盟,吹响乡村人才振兴“集结号”。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的指导下,探索“政府+学校+企业”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区域统筹、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实施、企业协同”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为长三角区域“三农”发展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乡村振兴人才,努力形成立意新、质量高、操作性强的可复制经验,树立长三角区域内乡村人才培养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紧扣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方式,组装乡村人才振兴“新引擎”。根据长三角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基层乡村治理等需求,顺应“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要求,依托联盟资源优势,通过跨区域搭建平台、跨院校共享师资、跨企业共建基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内政行企校联动,推进各类教学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产学研深度协同,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建设机制,增强乡村人才适应性,实现产业拓域补链,形成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乡村人才振兴联动机制。

汇聚多方资源,发挥师资优势,打造乡村人才培养“专家库”。以建设高素质农科双师队伍为目标,发挥联盟成员单位师资优势,加大区域内农科专家的交流互动,与长三角区域三地农科院和行业企业高标准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跨区域组建由教授、博士领衔,行业企业名师大师、生产和管理一线带头人组成的都市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等创新团队。聘请涉农行业内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首席技师、能工巧匠等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外引内培乡村振兴产业领域教授、博士等高端人才,打造一个德技双馨的农作师、农商师、农匠师“专家库”。

联合政行企校,搭建育人平台,扩大乡村人才培养“朋友圈”。汇聚各方资源,联合政行企校,以共建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平台体系,健全管理制度与激励政策,大力开展“三农”技术、乡村治理、社区教育等涉农培训服务,全面拓宽乡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构建集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乡村人才培养联盟,加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