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党委书记方俊良受邀参加教育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课题研讨会,以《基于三产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新农人”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为题作交流发言。
方俊良指出,作为红船旁唯一的高职院校,我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70余年涉农专业办学积淀,分阶段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基于农村三产融合背景,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乡村振兴融合型新农人的创新模式,激活区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引擎”。
一、“同频共振、共融共生”,打造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生态圈
与嘉兴市政府合作共建嘉兴农民学院、嘉兴乡村振兴学院,建立新农人培养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行业制定标准、学校组织实施、涉农企业参与培养,构建起机制同频共振、校企共融共生的育人生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大学生学历提升工程,形成了“政府买单、量身定做、联合培养”的农民大学生培养机制;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技能提升工程,形成了“全市统筹、市县联动、学校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实施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工程,以乡村治理实际需求为导向,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式”招录,培养了一批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乡村干部。牵头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盟,共建育人机制、共享师资队伍、共育优质人才,打造长三角示范区乡村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由市域协同向长三角区域协同的跨越转变。
二、“因需而变、融合发展”,构建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专业群
学校坚持“以产业链建专业群”,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新产业新业态融合趋势、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趋势,通过建立专业群发展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校内外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积极适应乡村振兴新业态需求,及时增设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乡村振兴新兴专业(方向),构建了包含现代农业专业群、互联网专业群、文化旅游专业群等在内的新型专业集群,加快专业群深度融合发展,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乡村旅游等全领域培养人才,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三、“产学融合、因材施教”,确立多元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农民大学生”学历培养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构建了“学历+技能+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中做、做中学、亦农亦学,率先形成了城乡融合先行地新型职业农民本土化培育、专业化教学、精英化引领的“嘉兴模式”。针对全日制涉农专业学生培养,建立了“点群协同、合作育人”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顺利开展了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园艺技术等6个试点专业与20多家企业合作,组建现代学徒制班23个班共629人,形成了基于全产业链的“学训分季、轮岗分段”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0年在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涉农类专业及方向招收社会扩招生595人,形成了“忙农闲学、产学并重”的扩招班特色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三阶递进、专业互融”,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按照乡村振兴人才胜任力的要求,确立“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融合型新农人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群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课共享、专业课分设、拓展课互选,耕读教育与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起“基础—专业—拓展”三阶递进,“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专业互融的课程体系。开设包含农耕文化、劳动教育课程等一批公共基础课;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直播运营等一批专业群基础平台课。强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中小农场经营管理模块、农业物联网模块、无人机植保模块、乡村物流模块等课程模块;开设农产品新媒体营销、农场经营管理、创新思维创意创业等专业拓展课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构建起“底层共享、中层分设、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实现耕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五、“育训并举、校企合作”,建设“地方化特色化”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
围绕融合型新农人培养需求,实施“田间+校园+空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设集教学、咨询、推广于一体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编写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用技术、节约集约农业使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特色教材。打造集实习实训、技术研发、技能培养、社会培训、创业孵化、非遗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现代产业学院。依托现代农业专业群省级产教融合工程项目,与嘉兴市农科院、嘉心菜集团合力打造占地面积1500亩,集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体验、创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科技和培训示范基地。先后建成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园艺)实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浙江省高职教育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等一批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基地。
方俊良强调,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学校乡村振兴“新农人”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各届的广泛认可,为区域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学校累计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6600余名,就业单位满意度超过98%。农民大学生全部返回乡村振兴岗位,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15万余人日,培养农业领军人才1200余人。学生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179项,其中国家级25项,《嘉兴市植物医院》项目获“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学生获得授权专利69项。
二、创新实践成为典范,赢得各级领导高度肯定并被省教育厅全省推广
省市领导来校调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经验,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肯定。浙江省办公厅《政务工作交流》(专报信息)专题介绍学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相关经验。“学训分季、产学融合”的培养模式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成果被浙江省教育厅《教育工作简报》刊登,在全省高校推广。受到《光明日报》《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60多次,全国30多所院校来校学习交流,对学校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教学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标志性专业建设成果
园艺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并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立项省级产教融合项目4项,建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子项3个,建设省级以上精品在线课程10门,编写国家规划教材9部,其中入选2018年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1项,为全国375种入选图书中唯一一本农业类技术图书;出版地方特色教材3套共30册,使用2万余人次;建成活页式教材16册,开发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20册;专业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科技成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为区域农业科技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带动西部乡村振兴,“红船领航”对口帮扶成为典型
学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和嘉兴乡村振兴学院功能,启动实施了“红船领航”乡村振兴帮扶工程,结对云南泸水、青海都兰、四川黑水等6县,将乡村振兴新农人培养模式输出西部。开展种植养殖技术提升、农村电商直播技术、文创理念提升等培训项目19个,涉及贫困户及当地干部2136人,对口帮扶学校6所,输送教材3000多册,浙江电视台予以专题报道。其中,人社部立项的《“红船领航”专家服务泸水市乡村振兴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得到了云南省领导重要批示,被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等共20多家各级中央、省市媒体报道,浙江卫视电视台拍摄制作专题片,作为省“十三五”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方俊良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院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找准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坐标方位,以学校“助力共富8大工程、30项举措”为具体抓手,在推动“扩中”“提低”、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上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专业、人才、资源等方面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图文来源: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 审核:王音 主编:沈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