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创新驱动,赋能跨越发展。1月4日下午,我院隆重举行创新创业创强大会,为学校“三创”工作谋新篇、开新局。会议宣读了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名单、2021年嘉兴市重点实验室名单、学校科创平台名单、专业群创新创业基地名单、创新创业团队名单。党委书记方俊良出席并讲话,党委副书记、院长赵云等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大会为浙江省双创示范基地、2021年嘉兴市重点实验室、学校科创平台、专业群创新创业基地授牌,为学校创新创业团队和“三创”项目颁发立项证书,党委委员、副校长庄应强主持会议。
方俊良指出,召开学校创新创业创强大会,是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的关键举措,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教大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准确把握学校“做大做强、升本创大”新形势、新任务,奋力谱写“蝶变跃升、走在前列”新篇章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黄金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改革创新,学校专业结构布局、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能力等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精彩开局。
方俊良强调,作为红船旁的高职院校,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在学校“做大做强、升本创大”进程中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以此次“三创”大会为契机,全面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打造区域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争创职业技术大学奠定扎实基础。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创新驱动是学校实现“做大做强、升本创大”的必由之路。全体教师要树立起识变、应变、求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主动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则满”的落后观念,深刻认识“错过一次机遇,也许就会错过一个时代”,同心协力、紧抓快干,着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加强创新驱动是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应有之义。全体教师应牢固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将前沿技术、先进成果引入课程、融入课堂,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强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创新驱动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全体教师应立足地方、担当使命,积极投身各项服务行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帮助破解发展难题,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创新驱动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全体教师应通过科学研究来适应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变化以及产业技术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深入企业,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积极参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参与新技术、新规范的推广应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扩大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明确重点,扎实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创强工作实现高水平跨越式发展
要坚持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才培养需要和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四个坚持”促进“四个加快提升”。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和智库建设水平。要发挥学校综合性高校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以现有的三个嘉兴市重点实验室、八个校级科研机构和智库为重点建设平台,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平台建设规划,组建高水平平台研究团队,加快承接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积极争创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市级重点智库。要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优势专业群,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要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地方行业企业需求,依托产学研示范基地和产教融合平台,共建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二是坚持人才强校,加快提升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层次和水平。要加快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坚持直接引进与柔性引进并举,引进一批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增加优秀人才的储备深度,优化人才梯度结构。设立“双创教授”“企业导师”岗位,引进企业、科研院所的设计、技术、工艺精英,为学校与区域、行业、产业深度对接提供高端人才支撑。要大力培养青年拔尖人才。推进“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实施青年博士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科研能力突出的人才梯队。要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建设和培育一批在国内高职院校中享有盛誉的创新团队。要畅通人才可持续发展通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在人才集聚、使用、服务、保障机制及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全面激发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三是坚持开放互融,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协同攻关能力。要全面打破专业壁垒。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以课程和项目为“链条”,推动校内跨学科、跨学院、跨团队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专业、创新团队之间的交叉协同,集中力量参与到外部竞争和产业服务。要全面推进产业协同战略。强化市场导向的科研观念,在应用研究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优势,积极联合政校行企,在协同攻关技术堵点、市场痛点、发展难点上全面发力,打通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化产品”的研发路径。要全面提升科研项目作协攻关能力。面向经济转型新常态、产业升级新趋势、企业发展新需求,加强交叉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优化团队合作路径,创新团队保障机制,推进“大师+团队+平台”运作模式,形成“筑巢引凤”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学校科研队伍的整体竞争力。
四是坚持效益牵引,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水平。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聚焦嘉兴5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布局5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我市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理论、技术和实践问题,发挥学校在的专业优势和创新平台资源,积极参与到行业企业的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过程,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探索。聚焦学术前沿、技术前端、生产前线,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工作,实现以研致用、以研促教、以研育人。要改进科技活动和成果评价机制。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细化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化的分类评价体系,在“破五唯”的同时加快“立新标”,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创业科技园的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高科技成果为源头,孵化和衍生高新技术企业来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各研究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开展“清单式”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活动,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管用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服务。要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包干制”“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方式,优化立项模式。鼓励广大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寻找和选择科研课题,主动与企业对接,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遵循科技创新内在规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师生平心静气做学问、专心致志育人才的校园科技创新生态。
三、狠抓落实,确保学校创新创业创强各项措施落地生根、见行见效。
学校“三创”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全校上下要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从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学校升本创大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创新争取大项目、建立大平台、产出大成果的思路和举措。全校上下应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二要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营造勤奋刻苦、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的科研氛围;大力弘扬团队协作精神,引导鼓励广大教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在团队合作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创新潜能。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建立开放、高效、多元共治的科研创新治理体系,激发学院、团队、教师自主发展、系统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四要强化责任落实。全校上下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狠抓重点,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使思路举措变成具体行动,形成“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和“人人有压力,个个争贡献”的生动局面。
科研管理部部长张创伟,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兴梅,创业学院院长鲁中海,智能制造学院、航空与轨道学院院长金智鹏,嘉兴市工业互联网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双喜,博士、教授代表在会上作表态发言。
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图文来源: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科研管理部 文/摄:陈倚群、付梦婕、周文颖 校对:付梦婕 审核:王音 主编:沈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