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适应性,再普新华章。1月17日下午,我院隆重举行202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全校教职员工欢聚一堂,回顾一年来学校蝶变跃升、快速发展的工作成就,表彰追梦奔跑、走在前列的先进典型,举行职称晋升教师聘任仪式、荣休教师欢送仪式。党委书记方俊良出席并讲话,党委副书记、院长赵云总结年度工作并部署新一年工作。
方俊良指出,2021年是极具挑战、极其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的一年。全体嘉职人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双高”建设目标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舍昼夜、追梦奔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专业布局系统优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办学基础条件快速提升,“1+N”分布式办学迈出坚实步伐,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内部治理水平等有了显著增强,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发展,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攀升,成为首批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走出了一条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对接、同频共振的新路子。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体教职工团结奋进、只争朝夕的辛勤付出,体现了广大教师担当作为、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昭示了学校发展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的美好图景。
方俊良强调,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关键之年。作为地方公办高职院校,全校上下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广大教师要知重负重、担当使命,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适应性,以能力水平的新蝶变助推学校办学水平的再跃升,以实际行动把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增强教师队伍适应性的重要性
教育的规律决定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础在于增强教师队伍的适应性。一要把握好增强教师队伍适应性是优化类型特色定位的必然要求。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育人方式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必须始终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广大教师要在专业内涵建设,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实习标准和实训条件标准化建设,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等方面增强适应性,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走好类型特色道路。二要把握好增强教师队伍适应性是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根本要素。教师是“三教改革”直接参与者,是“课堂革命”具体执行人,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的上限。广大教师要积极拥抱新变革、主动适应新变化、紧密对接新产业,开展新理念、新技术、新规范的研究探索,确保教学课程标准始终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始终与生产过程对接,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三要把握好增强教师队伍适应性是加快推动学校“蝶变跃升、走在前列”的先决条件。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广大教师要求新思变、积蓄力量,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更加能奋斗、更加能创新、更加能攻坚的饱满状态,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认清形势,切实提高增强教师队伍适应性的紧迫感
戒骄戒躁方能精进,虚怀若谷方成大器。广大教师在谋划工作的同时,要认真思考:
面对提质培优的新要求,有没有“站不稳讲台”的危机感?站上讲台、站稳讲台是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提质培优的新要求下,在生源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全体教师要经常自查自省,不断强化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标追求,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努力化危为机。
面对大有可为的新形势,有没有“拿不住项目”的无奈感?广大教师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标准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等许多方面都有广阔的空间。要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升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去扩大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面对数字化改革的新浪潮,有没有“下不去企业”的窘迫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迫切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广大教师要把“下不去企业”的窘迫感转化为危机感,自我加压、寻求突破,加快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学习、掌握和运用。
面对蝶变跃升的新使命,有没有“使不出全力”的无力感?每位教师要剖析原因、找到症结所在,避免从偶尔的无力感,演变成“习得性无助感”。要主动走出舒适圈,避免躺平,坚决扛起新使命,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心态、坚定的步伐去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蝶变跃升、走在前列”。
三、聚焦重点,加快投身增强教师队伍适应性的快车道
“十四五”发展蓝图标定了干事创业的坐标系,全体教师要一鼓作气、全力以赴,围绕四个聚焦,增强适应性、培育大成果、再上新台阶。
要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更新知识结构上再上新台阶。一是立足学科紧跟前沿理论。要把每天关注国内外学科的最新动态作为一种自觉习惯,通过长期的坚守积累,对学科发展的脉络了然于胸,掌握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二是立足专业紧跟前沿标准。要立足本专业,仔细研究最新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以及行业企业标准,把最新标准引入到教学中来,补齐人才培养的短板。三是立足产业紧跟前沿技术。要打破知识本位束缚,积极对接产业结构转型,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应用技术创新研究,致力于打造区域技术创新策源地。要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发展趋势,将其引入课堂,广泛开展“工单活页式”新型教材编写,强化教材的实用性。
要聚焦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在优化教学理念方法上再上新台阶。在理念层面,既要重视技术技能教育,还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在技术融合和知识迁移上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方法层面,要致力于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探索智慧教学场景应用,推动数字赋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要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在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上再上新台阶。一是打好“多跨融合”牌。针对现代产业对技术创新的多元需求,开展多学科、跨专业的组团技术服务。强化各专业群资源整合效应,推动校内跨学科、跨学院、跨团队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专业、创新团队之间的交叉协同。教授、博士和专业带头人要发挥好“领头雁”的引领作用,带动团队形成合力,有效汇聚创新力量和资源要素,进一步提高学校科研队伍的整体竞争力。二是打好“成果转化”牌。对市场需求要有高度的敏锐性,聚焦企业“卡脖子”难题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堵点,开展“订单式”技术攻关。用好学校创新创业科技园等平台,积极与创新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项目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三是打好“共同富裕”牌。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积极服务“扩中提低”,针对农村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和新业态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文旅产业;研究提炼城乡融合的示范性、标杆性路径模式,多做文章、多出成果。
要聚焦升本创大奋斗目标,在培育标志性成果落地上再上新台阶。一要以非常之力求突破。各二级学院要抓紧谋划出台争取各项标志性成果的实施方案,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同落实。列出具备突破潜力的成果清单,团队认领、责任到人。坚决破除路径依赖和落后习惯,定期研究推进速度、全力提供保障支持,力争实现标志性成果的提质增量。二要以恒久之力固根基。从顶层设计入手,进一步强化二级学院品牌建设,立足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扩大发展优势,打造长板业务。找准发展路径,实现错峰、互补式发展,加快形成“一院一品、一专业一特色、人手一张‘金名片’”的集群效应,努力扩大学校办学吸引力和竞争力。三要以团结之力聚资源。在扎实练好内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攻坚,持续深化专业群融合,充分利用综合性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集中资源办大事。汇聚多元主体办学力量,盘活现有合作企业的资源存量,扩大潜在合作单位的资源总量,共同开展高层次合作项目。
方俊良、赵云为“三牛奖”获得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荣誉证书,为职称晋升教师颁发聘书,为荣休教师颁发荣休证书。
“三牛奖”代表、直聘职称教师代表、先进个人代表上台发言。
全体教职工参加大会。(图文来源:党委宣传部文/摄:付梦婕、陈倚群、周文颖审核:王音主编:沈建龙)